實踐彼此相愛新命令

約翰福音十三章是新約四部福音書,其中一章記述耶穌生平一個非常重要的片段。重要之處這不僅是耶穌離世之前的記述,也是由使徒約翰親自獨載最後晚餐前後的珍貴情節。當中以「為門徒洗腳」(v.4-17)的行動以及「相愛新命令」(v.34-35)的教導,至為突出。

 

為門徒洗腳的行動

    身為老師、主人(實際是主),耶穌為門徒(實際為是僕人)洗腳的行動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為門徒樹立一個謙卑的榜樣。如果一個人永遠覺得自己高高在上,沒有放下身段,便很難謙卑下來,去包容以及尊重自己不喜歡或自覺比自己低下的人或事。事實上,要愛一個也愛自己的人很容易,但要愛一個自己仇視的對象,就需要更大的勇氣。耶穌以老師,甚至是主的身分,再以洗腳的行動,就是提醒我們,一個人必須先謙卑放下自己,才能孕育出真正無條件的愛。

 

相愛新命令的教導

彼此相愛之所以被喻為是一條新命令,對當日耶穌身邊一眾門徒來說並不陌生。因為舊命令在《利未記》要求必須「愛人如己」(利十九18),是猶太信徒在生活早就存在的律法。不過,耶穌卻透過頒布彼此相愛這新命令,為的是要為這條誡命的總綱,帶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詮釋:

 

A)愛的範圍增大了

猶太人、外邦人、信主的人、不信主的人、好人、罪人…….,耶穌都愛。這樣才叫「彼此相愛」。

 

B)愛的深度加深了

猶太律法說:「以牙還牙,以眼還眼」。即在某種情況下,人怎樣對你,你便可以怎樣對人(甚至以暴制暴)。但耶穌為世人(所有人)犠牲死在十字架上,衪的寶血救贖了每一個人。祂在十架上向父神表達出寬恕的愛,以身作則教導我們,須以真愛,去愛每一個人。

 

C)愛的寬度擴濶了

耶穌期望跟隨的門徒,能彼此相愛,讓眾人(不能信徒與否),因此就能認出那些是祂的門徒。原來當我們能夠學習耶穌放低自己,謙卑待人,尊重及包容所有人,別人就能感受神的愛,也看見神的工作及神的榮耀彰顯。

上述兩個同載於約翰福音十三章,不謀而合地表達著「愛」的主題雖然不是一氣呵成地連載,更發生在不同地方;但彼此卻緊扣相連,互相呼應,很值得一再深切學習與反思!

 

陳美儀

寫於2019年10月

 



信報教育—校長演微電影與學生同行





建立健全品格的重要

 

箴言二章6-7

耶和華賞賜智慧,知識和聰明都由衪口而出;

祂為正直人珍藏健全的知識,給行為純正的人作盾牌。

 

基道中學自20179月開始,就以「信望愛」為主題,作為培養學生「建立健全品格」的重點方向。目標是在未來三年,期望所有同學,追求成為一個心存正直,行為純正的「基道人」。祈願以下四方面,能幫助同學們達致目標

 

一、熱愛學習       

要獲得從上帝而來的知識,固然是上帝想賜予同學們的禮物。不過一個人是否聰明,卻各有不同。事實上,一些同學特別喜愛某些學科,適應與學習的能力會相對提高。例如有些同學天生對數字特別敏感,數學成績會特別好;有些同學生得健碩,參與擲鉛球運動,成績自然比體弱的會較為優勝。不過,凡事總有例外。熱愛會使人產生動力,願意將勤補拙。

世界著名的巴西足球名將「尼馬」,那怕身型瘦削,在球場比賽時往往被輕輕一碰便倒地,甚至經常受傷,然而,在2017年卻成為為全球最高身價的足球運動員!不過,不論一個人先天或多有聰明;但後天的努力仍然是最關鍵的。如果尼馬不是熱愛足球,不願努力練習,必然不會擁有今天的成就!

職是之故,基中的同學必須努力培養一個「熱愛學習」心志,不能心存「僥倖」,以為只要有一點「小聰明」或「天份」,就以為一定會成功。這個想法絕對錯誤。因為要成功、要有優異的成績只有一個方法:就是熱愛學習,用功讀書。

  

二、愛己愛人

每個視力正常的人或許都有一個習慣:愛照鏡、看集體相片時第一個尋找的人,總是自己!人愛靚,要在群體中先尋找自己是正常的。其實只是一種發掘自我的優點或長處,甚至是學習欣賞自己、愛自己的表現。不過,一個人只會「自愛」是不足夠的。事實上,一個人天生美麗或俊俏,也得需要有別人稱讚,才會顯出自己存在的重要。所以一個人不但需要懂得自愛,也需要別人的愛。問題是,一個人不先付出,便不會有「愛」的回報。所以人都需要有「關愛別人」、主動「助己助人」的行動。

 

三、擁抱希望

「生命有希望‧前路由我創」。2001年政府這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熱播宣傳短片,一語道出了「希望在明天」對人生命存活的重要性。的而且確, 今日失敗,不代表明日同樣失敗,因為只要堅持、抱住積極樂觀的態度,努力面前,向著標竿直跑,將來一定會成功。

曾認識一非常喜愛滑浪風帆的學生。中學畢業之後,憑住個人的努力,加入了港隊,志願要成為一位滑浪風帆選手。可惜的是,兩年來每天由早上九時至黃昏六時,雖努力地練習,卻依然未能造出好的成績,也沒有突破。然而,這位同學對運動卻充滿希望,憑著優勝的體能,嘗試轉戰划艇。結果,其努力及汗水沒有白費,最終成為香港的奧運代表,參加了2016年巴西奧運會。最近,他在印尼亞運會更奪得個人賽銀牌!

朝向正向人生的動力,皆因明天總存希望!

 

四、充滿信心 

魯迅名著《阿Q正傳》筆下的阿Q,是一個欺善怕惡的人。與人吵嘴打架,必先估量對手。口訥的,他便罵,氣力小的,他便 打。其實魯迅先生間接道出了自信如何影響著一個人處事和處人。所以在香港電影《激戰》(張家輝演拳手)播影後,香港人流行了一句話:「怯,你就輸成世!」一個人為何會怯懦,會害怕呢,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:沒有信心。

聖經經常提醒我們:信心是一個「過程」(參羅馬書一章17本於信‧以致於信),也就是說:一個人的信心,是需要時間,而且是透過不斷的操練而獲得的。一如剛才上述第一點(熱愛學習)提及,人要培養一份熱愛學習的習慣。事實上,知識可以幫助一個人繼續升學,出來工作時尋獲一份較好的工作。但更重要的是,知識亦可以為人建立「自信」。一個有「學養」的人,說話時充滿自信,凡事便可以理服人。

 

耶和華賞賜智慧,知識和聰明都由衪口而出;

祂為正直人珍藏健全的知識,給行為純正的人作盾牌。

經文最後的一句是:上帝要「給行為純正的人」作盾牌!

 

使徒保羅曾說:如今常存的有信、有望、有愛,這三樣最大的是愛。(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)。心底裡頭確實期望每一位同學,在「基道中學」就讀期間除了獲得知識,也祈願同學們能有信、有望,最重要的是,能夠真正認識福音、得著基督耶穌救贖的大愛。

  

陳美儀

(本文原為筆者於基道中學20179月開學禮講辭節錄,於20188月重寫。)

 



陳美儀校長於2018年1月13日獲香港教育行政學會頒發第三屆卓越教育行政人員獎。

 




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

~王之渙:登鸛雀樓~ 

人若自潔,脫離卑賤的事,就必作貴重的器皿,成為聖潔,合乎主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。 
~保羅:提摩太後書二章21節~ 

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廣濶胸襟,可謂一語道出了我這位新任校長對教育工作的願望:能有更廣闊的目光,讓自己的才能在更大的空間得以發揮,回報曾向 神祈求賜予我教導恩賜的承諾。我也冀盼中華基督教會基道中學 (下簡稱〈基道中學〉) 的同學們,都能像唐朝詩人王之渙一樣,那怕人生會偶遇挫敗的挑戰,卻仍能高瞻遠矚;在學習成長最重要的時刻,身體力行,有探求無窮知識的宏願;在學業成績,真箇做到「更上一層樓」。身為一位基督徒校長,我更祈願同學們能領會使徒保羅的教導,在珍惜燦爛青春的歲月同時,養成善良的品格;認識基督救贖真理,成為榮 神益人的「珍貴器皿」。 

過去,基道中學在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」的領導、歷任校長及老師團隊的努力下,持續進步,校譽更日漸提昇。在這良好的基礎上,我的心志是能繼續與一群熱愛教育、熱愛孩子生命成長的老師們,承傳過去學校教育方針同時,努力創建一所不斷增值與優質的基督教中學。 



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,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;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,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。 
~詩篇一百二十七篇1節~ 

但願 神繼續建造基道中學,恩領著我們師生上下,彼此同心同德;以作育英才為己任。讓這大家庭每一位「教與學」的成員,同蒙福氣! 


陳美儀
寫於2016年9月